在细胞内,无膜细胞器之间的通信对于细胞功能的精确调控至关重要。传统的膜包裹功能区室通过膜结构实现空间分隔,而无膜细胞器则通过动态的液-液相分离形成区室。这种动态特性使得无膜细胞器在代谢过程和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广泛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无膜细 ...
【导读】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肝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环状 ...
通过精确定位导致活性差异的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件),研究人员就能开发并测试一种利用这些氨基酸来治疗细胞系和癌症小鼠模型中结直肠癌的药物策略,表观遗传学指的是在不改变DNA的情况下对促进癌症生长和扩散的基因进行的化学性改变。研究者Stephen ...
【导读】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通过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轴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然而,目前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ICB疗法中获益, ...
1958年,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提出遗传信息从 DNA 转录为 RNA,再经翻译指导蛋白质合成,随后蛋白质参与生命活动这一流程,看似一气呵成,实则存在问题。 若仔细观察,便会发觉此流程不够简洁,RNA 的存在略显累赘。毕竟,越简单的系统往往越高效、越易实现,繁琐的系统则耗能多且不易形成。 从结构看,RNA 与 DNA ...
继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获得许可至今,尚无其他疱疹病毒治疗疫苗获得批准。
精准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对患者基因组及其相关脆弱性的深入理解。合成致死是一种精准治疗癌症的策略,即同时敲除两个单独非必需基因会导致细胞活力丧失。过去 15 年,合成致死癌症靶点发现方法取得了临床成果,如 PARP 抑制剂的成功应用,同时也推动了 WRN、USP14 等新一代治疗靶点进入临床。随着 CRISPR 技术和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发展,结合大型数据集,为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识别更多合成致死靶点提供了契机 ...
来自Hubrecht研究所Tanenbaum小组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显微镜技术来观察活细胞内的核糖体。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跟踪单个核糖体将mRNA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当核糖体遇到障碍时,它们会相互帮助,这一过程被他们称为“核糖体合作”。这些发现发表于1月31日的《Cell》杂志上,为蛋白质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科学家们更密切地研究mRNA翻译提供了有力 ...
质谱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分析手段,在生命科学、医学诊断及分析化学等领域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全球质谱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反映出各行业对精准分析需求的不断攀升。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度中国市场共 ...
根据AI大模型测算和元生物后市走势。短期趋势看,该股当前无连续增减仓现象,主力趋势不明显。主力没有控盘。中期趋势方面,上方有一定套牢筹码积压。近期该股获筹码青睐,且集中度渐增。舆情分析来看,1家机构预测目标均价6.40,高于当前价26.98%。目前市场情绪极度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