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物理过程、长的发光寿命、以及在高端防伪、信息加密、时间分辨的生物成像等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系间窜越过程自旋禁阻的问题,室温磷光材料的构建一直以来都较为困难。近期发展的双组分掺杂策略大大降 ...
设计高性能电解液对于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至关重要。局部高浓电解液(LHCE)的开发能够有效提升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然而,对于LHCE中溶剂和稀释剂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如何调控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和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的机制目前仍需要深入研 ...
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Conjugated-Polymer Electrode Enables Rapid Proton Conduction for Electro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ate”为题发表在Angew上。 单冰博士,浙江大学化学 ...
基于此,2024年12月30日,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高瑞研究员、厦门大学王帅教授 在国际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发表题为《Inverting methanol dehydrogenation selectivity by crowding atomic Ni species over α-MoC ...
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雷达、太赫兹和红外等多波段探测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实现多波段兼容隐身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王广胜团队接连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和Adv. Mater.发表研究成果,分别从多波段兼容隐身材料和仿生结构构筑全向太赫兹响应材料的角度,展示材料设计的前沿进展。这两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还为未来的军事隐身、通信技术和电磁 ...
近日,化学学院郑奇峰团队在Wiley出版社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Dissociation–Precipitation Chemistry of Lithium Polysulfides and Its Correlation to Dynamic Evolution of Cath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Highly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陈维课题组在电池研究领域连发两项成果。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可充电锂金属-氢气(Li-H)电池,该电池利用了最轻的两种元素Li和H。Li-H电池通过正极的反应H2/H+和负极的Li/Li+沉积溶解反应实现稳定运行。H2正极的优异特性使该电池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达2825 Wh kg-1的理论比能量、3 V的放电电压、99.7%的循环能量效率、5-20 mAh cm-2的可逆面容量、-20-80 ...
实现亚带隙光伏转换可有效缓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损失并突破其理论效率极限。鉴于此,2025年1月30日山东大学尹龙卫于Angew刊发低维异质中间层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够实现亚带隙光伏转换的研究成果,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羟基喹啉(HQ)的零维有机金属 ...